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終勝利落下帷幕。投降書於次日(9月3日)正式生效,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百年屈辱終於結束,開始走向新生。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由周恩來總理簽署的通告,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9月3日。紀念“九·三”,緬懷為了民族解放、世界和平獻身的先烈,並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讓中日兩國以及全世界都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與和平的重要性,認識到軍國主義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警示世人,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然而多年來,日本政府對“九·三”這個日子一直持迴避甚至否認態度。日本於1957年頒佈的《戰後歸國者補助金法》將8月15日視為終戰日;1963年5月14日,池田勇人內閣決定在當年8月15日舉行“日本全國戰死者追悼會”;1982年4月13日,鈴木善幸內閣又通過決議,將8月15日作為“悼念戰死者暨祈禱和平日”。日本的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也多將8月15日作為“終戰日”,很少談及9月3日。這一系列舉動說明,日本當局刻意將“九·三”遺忘掉了。
  儘管日本是戰後國際秩序紅利的主要受益者,但長期以來,日本的保守政府和右翼勢力頑固地認為: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讀《終戰詔書》是為了避免生靈塗炭而主動結束戰爭;9月3日生效的《無條件投降書》則是同盟國逼迫的產物。這種狹隘民族主義歷史觀造成了日本右翼扭曲的戰後國際秩序觀:他們非但不承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還將日本視為受害國。受此影響,日本在“終戰日”的種種紀念活動不僅沒有對戰爭罪行進行懺悔、反思,反倒有文過飾非,甚至為軍國主義招魂之嫌。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更給日本右翼帶來了巨大心理落差,激起其“受迫害妄想”,他們詭稱日本已經遭受到中國的威脅,在領土、歷史等問題上絕對不能讓步。2014年8月30日,《產經新聞》發表文章,認為日本人應在“終戰日”去靖國神社悼念“戰死者”及“為國捐軀的英靈”,並支持安倍的參拜行為,甚至提出中韓等國不要在歷史問題上“逼迫”日本。
  對於交戰雙方而言,二戰都是一場浩劫,許多日本平民也是戰爭受害者,但這不能作為寬恕戰爭罪魁禍首的理由。戰後,德國也舉行了悼念本國死難平民的活動,而納粹戰犯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日本當局用“戰死者”取代“受難者”,是偷換概念的做法。戰爭不是天災,是人為造成的,所以戰爭受害者與加害者是不平等的。只有讓加害者接受歷史的審判,才是對受害者亡靈的真正告慰。把受害者與加害者放在靖國神社這種軍國主義的靈堂里一起悼念,不僅無關“人人平等”,更是對受害者的侮辱。將受害國的正義要求視為“逼迫”,是天大的荒唐!
  痛定當思其痛,才能避免在歧途上越走越遠;違背歷史規律,終會付出代價。“知恥而後勇”,日本政府罔顧歷史,逆流而動,妄圖破壞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戰後秩序,實是捨本逐末的無恥之舉!如此一意孤行,必然會使地區未來形勢更加惡化,乃至釀成苦果。(軍事科學院外軍部 武養浩)  (原標題:不敢正視歷史 必然斷送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g22ggpk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